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35篇
  免费   522篇
  国内免费   627篇
林业   400篇
农学   227篇
基础科学   310篇
  3923篇
综合类   1603篇
农作物   166篇
水产渔业   51篇
畜牧兽医   151篇
园艺   66篇
植物保护   287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254篇
  2021年   200篇
  2020年   229篇
  2019年   196篇
  2018年   184篇
  2017年   303篇
  2016年   346篇
  2015年   235篇
  2014年   260篇
  2013年   338篇
  2012年   435篇
  2011年   443篇
  2010年   364篇
  2009年   342篇
  2008年   345篇
  2007年   372篇
  2006年   363篇
  2005年   268篇
  2004年   217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50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杨树嫁接苗生长量与伐根直径及嫁接株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搞清杨树嫁接苗成活率和生长量与伐根直径及嫁接株数的关系 ,对杂交杨伐根嫁接冀秦 1号杨、冀秦 2号杨、冀秦 3号杨、山海关杨、加杨、 1- 2 14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接穗品种虽不同但同属黑杨派 ,其嫁接在相同伐根上的成活率及胸径生长量均无显著差异 ;在本研究范围内 ,嫁接株数对嫁接苗的生长量产生显著的影响 ,而伐根直径及其交互作用对其影响不显著 ;伐根直径在 15~ 2 5cm时以嫁接 3株为宜 ,在 2 6~ 30cm时可嫁接 4株  相似文献   
92.
试验结果表明,香椿苗对氮素敏感,合理施用氮肥促进苗木磷、氮元素吸收,生长期间叶片含磷量≥0.14%,含氮量≥4.o%.该试验地条件下,在施P2O5130kg·hm-2基础上,氮肥施用量与造林合格苗产量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回归方程为y=30310.6+546.89x-l.039x3,适宜施氮量范围为180~270kg·hm-2,最佳经济施氮量为261.35kg·hm-2.试验还对施肥后的土壤养分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3.
南岭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调查了南岭小坑森林公园4种典型林型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杉木林、毛竹林,并在不同林型采集土壤样本,分析该地区4种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的种群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微生物总数平均值以针阔混交林最高,数量是(40.5±13.4)×105CFU.g-1,毛竹林[(27.9±8.1)×105CFU.g-1]和常绿阔叶林[(30.2±11.0)×105CFU.-g 1]次之,杉木林的数量最少[(17.9±5.8)×105CFU.g-1];(2)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中,各类微生物组成比例不尽相同.从总体来看,以细菌占绝大多数(平均为74.6%),其次是放线菌(平均为13.9%),真菌较少(平均为11.5%);(3)同一林型在不同时间条件下,各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其占微生物总数的比例均呈现出明显动态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4.
保水剂在桉树栽植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含量的保水剂(浓度分别为0.05%、0.1%、0.2%)进行桉树栽植试验,分别测定苗木成活率、基质含水率及苗木的生长量。结果表明:使用保水剂的苗木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实验,各处理对苗木成活率的影响高度显著,保水剂含量0.1%的处理能得到较高的成活率及生长量。由于保水剂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必须有水可保,试验后未再补水,因此基质含水率变化的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95.
尾叶桉幼林施肥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96.
华北土石山区模拟降雨下土壤溅蚀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取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降雨强度、降雨动能以及降雨历时对溅蚀量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溅蚀土粒的距离、方位的分布特征,以及溅蚀土粒的粒径组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雨滴击溅过程中,在不同强度的降雨作用下,下坡方向产生的溅蚀量最大,上坡方向产生的溅蚀量最小。溅蚀总搬运量与溅蚀净搬运量均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溅蚀量与降雨强度呈指数函数关系,与降雨动能呈现线性函数关系。溅蚀率与降雨历时呈现指数函数关系。溅蚀土粒主要分布在0~10 cm,占溅蚀总搬运量的45.40%~57.75%,在50~60 cm内的溅蚀量所占比例不高于1.75%。溅蚀量与溅蚀距离呈负指数函数关系。溅蚀土粒径小于等于2 mm,溅蚀土粒中细砂粒和粗粉粒百分比与原状土壤较为接近,粗砂粒百分比远低于原状土壤,而粘粒百分比高于原状土壤,粉粒百分比低于原状土壤。溅蚀土粒中细砂粒(0.05~0.2 mm)最易于被溅蚀,而小粒径(小于0.002 mm)和大粒径(大于0.2 mm)土壤颗粒不易被溅蚀。当降雨强度足够大时,对于同种特征的土壤,溅蚀土粒存在稳定的粒径组成。当降雨强度保持不变时,溅蚀平均粒径随溅蚀距离的增加而变小。溅蚀距离在0~30 cm,溅蚀平均粒径的变化率较大;随溅蚀距离的不断增加,溅蚀平均粒径的变化率较小。  相似文献   
97.
降雨强度和坡度对细沟形态特征的综合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细沟的形态特征研究可揭示坡面侵蚀发生机理,且细沟形态对坡面径流和侵蚀有重要影响;而现有研究仅用细沟密度和细沟宽深比等指标来表征细沟形态,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细沟的形态特征。为此基于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强度和坡度对黄土坡面细沟侵蚀和细沟形态特征的综合影响。试验处理包括3种黄土高原有代表性的侵蚀性降雨(50、75、100 mm/h)和3个细沟侵蚀发生最常见的坡度(10°、15°、20°)。试验结果表明,坡面侵蚀速率和细沟侵蚀速率均随着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呈幂函数增加。试验条件下,细沟倾斜度介于16°~20°之间,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小;细沟密度、细沟割裂度和细沟复杂度分别为0.74~1.95 m/m2、0.08~0.17和1.09~1.38,三者皆随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大;细沟宽深比为1.93~2.35,随着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而减小。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细沟割裂度是评价细沟侵蚀和细沟形态的最优指标;研究降雨强度对细沟形态的影响时,建议优先选用细沟割裂度、细沟复杂度和细沟倾斜度指标;分析坡度对细沟形态的影响时,除选取细沟割裂度外,建议优先选用细沟密度和细沟宽深比指标。细沟横断面主要呈"V形",随着降雨强度和坡度的增加,径流紊动性增强,细沟横断面变化趋于不规则,说明细沟横断面变化可以反映径流的变化特征,从而揭示细沟侵蚀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98.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枣林露水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2年和2013年叶片湿度传感器(LWS)、温湿度仪、热扩散式探针(TDP)、中子仪实测的露水强度、冠层温湿度、树干径流、土壤水分及气象站监测的气象因子,分析了枣林生育期内露水量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其与水资源输入、输出项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和2013年枣林露水量随生育期变化呈现递增趋势,果实成熟期达到最大值。露水总量分别为31.31、37.87 mm,分别占同期降水量、蒸腾量和蒸发量的6.87%、10.00%、17.65%和7.90%、15.00%、17.90%,露水量日平均值分别达0.44、0.47 mm。此外,露水量具有发生频率高、稳定性强、重度露水量(大于0.20 mm)比重大的特点。在枣树全生育期内,露水量作为水资源输入项会引起蒸腾量在果实膨大和成熟期显著降低(P0.05),但对蒸发量无显著影响。研究显示露水是该区枣林重要水源,是水量平衡中不可缺少的输入项。  相似文献   
99.
GIS在农业水土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GIS在农业灌溉管理、精确农业和农业区划、土壤利用和土壤侵蚀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并对GIS在该领域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此外探讨了GIS在当前农业领域应用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0.
The current increase in the global demand for food and fresh water and the associated land use changes or misuses exacerbate water erosion which has become a major threat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Soil erosion by rainfall and runoff is a natural and geologic phenomenon,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global geochemical cycle.Despite numerous studies on crop lands, there is still a need to quantify soil sheet erosion (an erosion form that uniformly removes fertile upper soil horizons) under grasslands and to assess the factors of the environment that control its spatial variation. For that purpose, fifteen 1 m2 micro-plots installed within a 23 ha catchment under pasture in the sloping lands of KwaZulu-Natal (South Africa) were monitored during the 2007-2008 rainy season to evaluate runoff (R) and sediment losses (SL). Soil losses computed from the 37 rainfall events with soil erosion averaged 6.45 ton ha−1 year−1with values from 3 to 13 ton ha−1 year−1. SL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portion of soil surface coverage by the vegetation (P < 0.01) whereas the slope gradient, and soi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bulk density or clay content were not correlated. R and SL increased as the proportion of soil surface coverage decreased and this trend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spatial variations of sheet erosion over the 23 ha catchment. Greater sheet erosion occurred at the catchment plateau and at the vicinity of gully head cuts probably in relation to regressive erosion. Mitigating sheet erosion would require an appropriate management of the soil cover through appropriate management of cattle grazing, especially at places where “natural” erosion is likely to occu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